“山河見證——我們的抗戰(zhàn)記憶” 一張抗戰(zhàn)時期的新聞工作證件
2025-08-06 15:16:45 來源: 第1眼新聞
重慶之聲8月6日訊 他長著一副洋面孔,卻有一顆中國心,他畢生的事業(yè)就是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,他就是伊斯雷爾·愛潑斯坦。在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,就珍藏著一組愛潑斯坦在重慶從事新聞工作的相關證件。
這是一張簽發(fā)于1942年8月18號的外籍新聞記者注冊證,“美國同盟國勞工新聞報記者”就是愛潑斯坦當時在重慶的職業(yè)身份。1941年12月,在香港做報社編輯,同時為保衛(wèi)中國同盟工作的愛潑斯坦,因為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的戰(zhàn)爭暴行,被日軍關進了赤柱拘留營。
1942年3月18號晚上,愛潑斯坦和幾位獄友逃離了拘留營。此后數月間,他輾轉澳門、桂林等地,最終抵達重慶。在重慶,愛潑斯坦被聯(lián)合勞動新聞社聘請擔任駐華記者,這是一家新成立的通訊社,專門向工會和左派報紙?zhí)峁┦澜缧侣劇.敃r得到新工作的愛潑斯坦是想要有一番作為的,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國民黨政府對新聞的封鎖和對輿論的操控。在重慶,中國共產黨在敵后堅持抗戰(zhàn)的真相總是被隱瞞,甚至否認。
在愛潑斯坦等外國記者的爭取下,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他們去延安訪問。記者在展柜里看到,這是一張簽發(fā)于1943年10月17號的美國戰(zhàn)地記者居住證,帶著這張證件,愛潑斯坦1944年5月隨中外記者團深入延安及晉西北采訪。在延安愛潑斯坦見到了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朱德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,他目睹了抗日民主根據地和八路軍的真實情況。他用客觀公正的報道告訴大后方和全世界人民:這個邊區(qū)遭到包圍封鎖,但并不是一個可憐的地區(qū),這里的人民充分相信他們就是中國的未來。
兩年后,愛潑斯坦將自己在中國,尤其是在延安的見聞,寫成了《中國未完成的革命》一書,并在全世界公開發(fā)行。1951年6月,抱著書寫中國之巨變,告訴世界一個真實中國的強烈愿望,36歲的愛潑斯坦回到中國從事新聞工作,從此再也沒有離開。
重慶之聲記者王力越報道。(圖片來源: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)
責任編輯:






發(fā)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(xié)議

